卡特三农学术论坛之229期通告 主讲人:梁巧教授等
◇ 时间:
2023年3月31日(周五)15:00-17:00
◇ 地点: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创意楼A座729会议室
◇ 题目一: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具有小农户包容性吗?基于农户增收效应的分析
◇ 摘要:
“大国小农”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小农户亟需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衔接现代农业的载体。然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能否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该增收效应是否对不同类型和不同禀赋农户具有包容性?仍需要做进一步分析。基于此,本文利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将村庄数据和微观农户数据进行匹配,构建了包括村庄、家庭和个体三个层面数据的代表性样本,分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村庄内小农户收入和不同收入类型的影响,并剖析其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村庄内小农户的农业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家庭总收入起到了显著的正向提升作用。第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较低收入队列农户、兼业农户的收入提升作用更大,显示了包容性,但增收效应仍受限于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和信息技术采纳等因素的影响。第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促进土地流转、减少土地细碎化、调整种植结构、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等机制,促进了小农户农业收入和家庭总收入的提高。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政策启示。
◇ 主讲人:
▲梁巧
梁巧,浙江大学和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双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经济管理系副主任、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经济岗位科学家、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理事、浙江省供销合作经济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产业与组织、农产品供应链和食品安全等。主持国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已出版中、英文著作5本,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Management Science,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Food Policy, Agricultural Systems等国内外际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受邀于多个国内外学术会议做口头报告。
◇ 题目二:
自然灾害、心理烙印与农村家庭社会资本投资——来自汶川地震的证据
◇ 主讲人:
李芸梦,博士生
◇ 摘要:
社会资本积累的差异是导致个体或群体长期资源财富差距的重要原因。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背景下,理解日益频繁的灾害冲击对家庭社会资本积累的影响及其机理有重要现实意义,尤其是当这种影响的来源并非物质损失,而是心理偏好的改变时。本文结合四川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与一份关于汶川地震的补充调查数据,将灾害的心理影响单独分离出来,并利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汶川地震对农村家庭社会资本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地震使农户社会资本投资显著减少;第二,地震潜在地提高了农户对当期效用的需求,导致物质消费挤出了社会资本投资,但震前储蓄充足的家庭能够调用储蓄平滑挤出效应,信任增强的农户也能通过信任效应缓解挤出效应的负面影响。第三,地震对农村家庭社会资本投资的影响具有烙印性,即使消费与储蓄情况恢复到震前水平,社会资本投资依然保持走低的惯性。本文拓展了灾害的心理影响和社会资本供给方面的文献,对于理解家庭资源差异,洞悉灾害更深层次的心理烙印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题目三:
隔代照顾对农村儿童人力资本发展的影响研究
◇ 主讲人:
俞剑,博士生
◇ 摘要:
人力资本是发展的核心,教育和卫生是人力资本的根本,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村儿童发展则是儿童事业的重要组成。儿童人力资本的发展与家庭照料密切相关,而隔代照顾是当今儿童照料的重要形式。本文基于CEPS(China Education Panel Survey,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和CFPS(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聚焦隔代照顾对农村儿童长期与短期教育表现的影响,并将隔代照顾细化为隔代同住与完全隔代照顾(即祖辈照料下的留守儿童)两种形式,同时利用工具变量以及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解决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隔代同住还是完全隔代照顾,与单纯的父母照料相比,对儿童的短期与长期教育表现都基本呈现负面的影响,且完全隔代照顾对儿童短期与长期教育表现的负面影响都相对更大,而在城乡儿童教育表现的差异分解过程中可以看出,完全隔代照顾对城乡儿童教育表现有拉大差异的可能,而祖辈同住则有可能会拉平这种差异。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完全隔代照顾下的儿童与隔代同住下的儿童相比有更大的教育劣势,个体家庭在儿童教育上应尽可能保障至少父母一方的日常照料与教育;第二,政府、社会、学校等层面需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对缺乏父母监管的农村儿童家庭给予更多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上的辅助措施。
◇ 主持人:
▲史新杰
史新杰,获得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博士与浙江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任教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农业经济与管理系、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同时担任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阿里新乡村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代际流动研究论坛理事会秘书长。相关研究重点关注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共同富裕的一系列议题,主要包括:(1)农村的要素配置(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土地流转)对农业生产、收入、消费等方面产生的影响;(2)农村人口人力资本积累(农民工、留守人口的营养健康与教育相关议题);(3)收入不平等、机会不平等与代际流动。目前已经发表中英论文二十余篇,其主要成果见诸于《经济研究》、《管理世界》、Health Economics、World Development、Journal of Rural Studies等国内外期刊,出版专著《中国农村的收入增长与不平等研究——基于“机会”与“努力”的二元视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等。